十大正规官网(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校报·青年教师论坛】励精图治 共谋发展——关于集团发展的几点想法


供稿:信息与电子我司 时永刚     编辑:党委宣传部 晓玲
一、关于“国际知名,国内一流”
  
        国际一流大学常常有世界公认的学术大师、原创性重大学术成果、众多一流的学科或国际公认的学派、一流的毕业生、巨大社会影响力。二流的高校也有一些学科是本领域的翘楚,或者拥有少量一流的学术大师。“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就意味着在一流学科中有如星星之火,在知名学科中成燎原之势,应有个别学科位列世界一流或准一流。
  “国际知名”需要保持国际同行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现阶段宜“以点带面”,放出去、引进来。如个别教师和学生到国外实验室参与科研或参加一流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海外教授回国讲学,重点学科主办有影响的国际会议等,这些都是集团实现国际化的步骤。若能与国外同行建立切实的长期合作关系,则会促进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这一模式值得尝试。拥有众多的交流点,才能认识到不足,找到差距,从而提高自身的水平;才能使别人了解我们的工作,未来发展才有可能连点成面、全面开花。

二、关于机遇与挑战

        国家重视基础研究、国防科技与核心竞争力,可谓天时;得首都之便,可吸引优秀生源,此乃地利;若掘优秀人才并善使之,上下协力,则得人和。天时、地利、人和皆得,假以时日,我校必取得长足发展。集团发展正面临着巨大挑战,有来自国内同等高校的竞争,但更多的挑战来自自身。一是标志性学术科研成果尚未形成燎原之势,二是社会上发布的全国高校排行榜对我校不利,尽管指标失之偏颇,但对于人数众多的非专业人士来说,排名似乎更易理解和记牢,对家长和考生也起到很强的导向作用。

三、关于发展要素

        1、办学理念办学理念、大学文化,它回答了大学是什么、做什么和怎么做。失去了灵魂的大学,只是一个名字、一块地方和一幢幢高楼。由此我想到,我校的文化、理念是什么呢?当学子们离开母校后,时隔多年珍藏在他们记忆中的会有什么?社会和师生认同母校的又是什么呢?这是一个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最近,我从新公布的校训中找到了答案———“德以明理,学以精工”。德以明理,是指道德高尚,达到以探索客观真理作为己任之境界;学以精工,是指治学严谨,实现以掌握精深学术造福人类之理想。
  2、人本位高校最主要的资源是人:师资和生源。师生则是成功之源。目前生源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本科生源。由于生源质量各省不同,如能总结之所以优势的原因,有助于加强弱势省份的工作与宣传。如果能通过教学科研等工作有效地提升本科生的自豪感,他们就是最好的义务宣传员,尤其是那些来自重点高中的优秀学生。当本科生取得优秀成绩(或成果)时,如能向高中发贺信或名誉性奖励,这是一种比较高明的宣传方式。实与虚要相结合,与“实”对应的是硬实力,包括教学、科研,与“虚”对应的是软实力,包括理念、精神、社会影响力。集团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软实力不容低估,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不宜小觑。作为教师,若能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实为人生一大快事。
  3、基础理论与应用良性互动近年来,我校的发展已能为教学科研提供必需的物质条件。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利用周围大环境并挖掘自身潜力,以雄厚经费反哺基础科研,以基础科研支持国防科技。缺少了足够经费支撑的基础科研,犹如无源之水,举步维艰;没有了核心理论技术的国防工程,犹如无本之木,后劲乏力,难以上水平。
  
四、关于人才

        教育在于为那些英才种子提供合适的温度、土壤和养分,使它们健康发育、茁壮成长,有益于社会,甚至成为各领域的领军人物。我们需要做的是建立使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提供人才成长的合适土壤和宽松环境,并给以充分锻炼的机会和施展才能的舞台。
  什么是适宜的土壤和宽松环境呢?这涉及到科研和教学。大学中教学与后续科研可谓一脉相承、融会贯通。所谓土壤和环境,除了教室、实验室等硬件条件外,主要指教师和学生的联系和互动。大学教学不同于中小学,宜从知识传授(transmission)为主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教育(self—education)为主,使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