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正规官网(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学习园地】[深关注]“本科立校”有捷径吗?


【编者按】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作出战略部署,指明了我国高等教育未来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党委宣传部特在【学习园地】中开设“他山之石”栏目,搜集兄弟高校深化改革中探索、做法与经验,以供我校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思考和借鉴。此次推荐刊载于《光明微教育》的《“本科立校”有捷径吗?》一文。
                                                          ——党委宣传部  

  本科教学的重要性毋庸质疑,然而在现实中,却产生了种种偏差。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培养路线图”悄然度过了两年时光。这是否能为“本科立校”走出一条坦途?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洪大用。

“追求短平快没有前途”

  记者: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最重要的本科教学工作却是被极大忽略的。像这个本科路线图,应该说是一个质量工程,不像科研一样短时间内就可以见功见成绩。它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洪大用:大学的核心使命是育人,这个从国家中长期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当中已经强调了这一点。十八大对于高等集团的任务有明确的表述,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所以大学存在的最重要的依据就是人才培养,当然人才培养也可能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我们认为大学的本科生是基础,没有高质量的本科生就很难有高质量的研究生,也谈不上创新人才的培养。

  我们这个路线图的总体目标,实际上是按照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部署,结合集团的实际情况,来探索在新形势下,我们怎样更好的培养具有厚重品质的、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能够在各行各业发挥引领作用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

  所以我们的改革目标实际上是促进回归大学本位,加强人才培养,适应时代的需求。如果大学依然表现出过分的功利色彩,比如说追求短平快的项目,做表面文章,而不踏踏实实的练好自己的内功,那么这样一所大学是没有希望、没有前途的。
“教学是公家地,科研是自家田”?
 
  记者:科研和教学一直被人们称为一对矛盾,您觉得应该怎么更好地协调二者之间的合力?

  洪大用:大学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各项职能。我们的《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社会服务工作,都要以人才培养为重心。但是在具体的工作实践当中,教学和科研之间,往往认为存在着冲突。比如说一种极端的说法,教学是公家地,科研是自家田。可能追求个人科研项目、科研发表,追求个人的职称和声望,然后对教学忽视。

  在这个意义上讲,很多人说大学有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科研和教学之间存在着冲突。严格意义上讲,没有高质量的科研,你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学。

  一方面科研的优势可以通过教材、通过课程的开发转化为教学的优势。一个有名的教授,他研究了前沿的问题,把前沿的问题带到课堂上,跟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参与。这本身是我们鼓励的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方面。
另外一方面,我们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了问题,面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往往是一个领域、一门学科当中的一些基础性问题,这个反过来也会激发研究者包括教师的研究兴趣,促进他有更大的理论突破。所以说很多具有原创性质的,带有学科基础性质这种理论与创新,他与课堂教学的实践是分不开的。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做法是,一边通过精实课程制度,鼓励老师转变成教学方式,把研究的前沿、研究的方法带到课堂中去。

  另一边我们也鼓励学生有准备的学习,在课外阅读大量的东西,一般我们现在要求的是学生在课堂学习1小时,在课外学习1.5到2个小时,他要带着问题来进课堂,所以要把课堂从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一个场所,要变成一个探究知识、创造知识的场所。其实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学生现在在获取新的知识,激发新的灵感方面,学生有的方面不一定差,所以我们这个课堂从一个单纯的,简单传授知识的场所,变成一个共同创造知识,创新学术这样一个场所,这是我们建设研究性学习制度一个很重要的目标。

  当前确实是存在一些具体的制度和政策导向方面问题,可能导致了有这样一个误区。一方面来说教学质量的好和坏,现在他的量化、评估难度还是很大的,所以我们现在对于教学过程中的过程管理,基础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包括我们对于教学质量评估,也在不断完善。努力使教学成为一个可观察、可评估的,可以分差别的,直接出差别的这样一种活动。相对来说,科研工作更容易评估一点,你发表多少篇文章,出版多少本书很容易评估。所以我们现在难点可能也就在这,怎么样去评估一个教学质量的好或坏。

  我们集团针对这个制度,已经做了一些变革。比如教学准入制度,对老师还是有很大冲击。

“和西方大学相比,我们的差距不是理念”

  记者:本科路线图会是一个长远的规划吗?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做法是怎么样的?有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我们借鉴的?

  洪大用:有几点共同点,我也了解到美国的杜克大学包括斯坦福大学,以及国内一些高校的教育改革,有一些方面都是共同的。第一个就是教学改革肯定是以学生为重心的,要关心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方式的变化。要强调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而不是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中心的变革。

  第二个很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参与教学。学生在课堂当中,不是一个被动的学习者,他是一个参与者,不是一个知识的背诵或者记忆者,他是知识的创造者。所以在这一块研究性学习的趋势是比较共同的趋势。无论是杜克大学他开设的那种跨学科的这种研究性的课程,包括在斯坦福大学研究训练的强调,更是一个强调这个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的这种变革,促进研究与学习。

  第三个共同的趋势,是强调跨文化沟通,因为现在这个时代,全球是一个地球村,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交锋都越来越频繁。在这样一个跨文化并存的情况下,个体怎么样去认识、怎么样去适应,怎么样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交流来开拓自己的视野,这样的一种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国外大学,其实也提倡教育的国际化,他的国际化是让更多的学生去其他文化国家交流学习,这一点是共同的。

  第四个共同点就是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与实践,就是课内与课外教学的这种结合。知识的学习肯定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在课外也非常重要。知识怎么才能服务社区,怎么才能更好地促进专业实习,这一块在国外一流大学当中也很重要。

  同时,信息技术在教学方式变革和课程改造中的应用也不容小视。目前,我们确实受“慕课”影响很大,传统我们一个老师开一门课程,面对一群学生在课堂上讲授。但现在这门课程是不是就这一个老师来开?是不是必须在实体的课程当中开?知识、信息的发展使得人们获取知识的一种渠道发生很大变化,所以说“慕课”对于教学的冲击是非常明显的,我们在国外一流大学也可以看到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最后一点,我相信也是共同点,就是更加强调学生的价值培育。因为在现在这样一个社会,如果是过分功利化的学生,他对于社会发展的贡献,应该说是有缺陷的。这样的高校也没有很好的履行社会使命,所以价值观的教育,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应该说我们现在跟西方大学相比,在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方面,差距不在理念上,甚至也不在于具体的举措上,关键制约的是具体的制度环境和氛围,这是很重要的。我们的大学,从历史上讲都还很短,跟西方大学特别是以美国、欧洲为代表的大学相比,时间还很短。

“关键点在我司、在教师、在学生”

  记者:可能集团愿望很好,但是落实到我司,就可能会有一些短视的行为,您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在政策的壁垒方面,有没有什么亟待突破的?

  洪大用:应该说在所有高校都面临这些问题,相对来说有普遍性。这个关键点归根结底在于我司、在于教师、在于学生。现在集团针对这个方面,即将出台一个加强本科教学改革,我们已经把这个本科教学改革,进一步纳入到集团综合改革,这个综合改革方案已经通过教育部批准、备案了,马上执行。这里面有对于教师的激励。比如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控制,对于教师教学业绩的激励,对于教师创新教学方式的激励,对于教师在职称评审过程中的激励,有一套组合拳。

  对于院系,在院系资源的配置方面,特别是教学经费的拨付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改革,更大程度调动院系积极性。各项改革如果只是上面努力不会有成效,所以要更注重基层、注重我司的积极性调动。

  对于学生来说,我们还有一个重要制度,就是全员导师制度。新生进来以后,就让他对大学、对专业、对未来职业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新生导师都是从2000多名导师中挑选来的,一般180位到200位左右。导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方面作用明显,这也是我们很受欢迎的一项实践。

  (资料来源:《光明微教育》2015年07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