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正规官网(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学习园地】高校拨款机制酝酿变革


【编者按】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作出战略部署,指明了我国高等教育未来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党委宣传部特在【学习园地】中开设“他山之石”栏目,搜集兄弟高校深化改革中探索、做法与经验,以供我校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思考和借鉴。此次推荐刊载于《文汇报》的《高校拨款机制酝酿变革》一文。

                                                                ——党委宣传部


图片说明:“偏心” 新华社发

  教育经费:从项目拨款逐渐转向日常预算 高校拨款机制酝酿变革

  
  教育部将废除“985”和“211”工程项目,这一传言从上周发酵至今。虽然教育部已经辟谣,表示并不存在废除一说,但这一热点仍然引发了关于高校之间贫富不均的争论。
  有学者告诉记者,其实这一话题的实质,并不关乎高校的贫富,而在于长期被诟病的高等教育经费按照项目拨款的方式,将逐渐向教育经费投入纳入日常预算改变——这是高校经费投入方式转变的重要信号,这也将赋予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项目制拨款制度下,大集团长难当

  “按照现有的管理体制,即便是‘985’、‘211’高校,也是拿了今年的钱就不知道明年的钱在哪里。也正因为如此,大集团长很难当。”某‘985’高校校长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这样抱怨。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经费一直是按照项目制来划拨的。虽然很多“985”高校和“211”高校常常因为占用了大量国家的教育科研投资经费而遭到批评,但这些集团校长却也有各自的苦衷,因为要用到这些经费并不容易。常常一声令下,集团就得为了满足这些项目投资的需求而临时编写项目。
  所谓“985工程”,是我国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985工程”一期从1999年到2005年6年为一个周期,由教育部投入数亿元资金,并且地方政府必须配套同等金额的资金。首批入选的9所高校,后来被称为C9联盟。“985工程”二期从2006年开始,截至2011年年末,共有39所高校入选。“211工程”开始于1992年,主要是为了面向21世纪重点办好100所左右的重点集团和一批重点学科。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作为首批入选“985工程”的高校,在一期就得到了教育部拨款18亿元,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一期得到了教育部和上海市共12亿元拨款。但“985工程”一期结束后,二期建设直到2006年才启动。“事实上,在二期开始前,谁都不知道‘985’项目是不是还有二期,所以很多集团想要做的事情,迟迟无法决定。即便是二期签约后,也是时间过半,资金才到位,所以也很难按照集团发展的节奏来投入。”某高校一位相关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为了申请这些项目资金,集团必须提交各个项目的计划书,有些就不得不临时设计。
  但对于“211”高校和另一些普通高校来说,却有另一种烦恼。因为与“985项目”不同,纳入“211工程”的高校所需的相关经费,必须由国家、部门、地方和高校共同筹集。
  某“211”高校的校长多次抱怨,该校原先是非教育部的其他部属高校,因此即便进入“211”,也不一定可以享受地方政府的投资,有时候甚至还不如一些地方院校,因为“地方高校有地方政府的拨款,‘985’高校有项目经费,我们这样的集团不管是地方政府还是教育部都不属于‘亲儿子’,经费投入有限。每年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争取其他各类项目经费,常常是10个锅盖盖11个锅。由于那些项目的要求和集团的发展方向并不一致,因此常常不得不根据要求去‘套’项目”。

  
  高等教育投入是否公平是伪命题

  “在大学的教育经费投资上必须保持绝对的公平,不应该如此贫富不均。”这是不少媒体炒作的话题,有媒体甚至算出一笔账:从2009年到2013年的5年间,政府拨付全国高等院校的2647.69亿元科研经费中,有72%被“985”和“211”高校瓜分。
  但不少学者认为,“投入不同导致大学之间贫富不均”是个伪命题。“公平不公平,应该看国家对高等教育投资的目标和方向。”一位长期研究高等教育的学者这样告诉记者。
  单从各个不同的大学排行榜来看,“985”、“211”和普通的大学之间,科研成果产出差距非常巨大。在科研成果的产出上,“985”高校远远大于“211”高校,“211”高校又普遍高于一般的高校。单单以2009年至2013年中国高校发表在全国性和国际性刊物的论文来看,有三分之二来自“985”和“211”高校。历年科技成果奖中,尤其是国家级奖项中,“985”高校和“211”高校都占绝对优势。
  “不论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集团在进入‘985项目’建设之前,就已经都是很不错的高校了。”这位学者告诉记者。而且在我国的科研经费和教育经费的各种拨款制度中,大多数都是竞争性的项目经费,很少有不经过同行评审就能够获得的项目经费。
  而之所以国家会设立“985”和“211”这两个项目,是因为上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落后,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国家需要集中资源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大学,“事实上,集中资源建设高质量大学,这两年确实产生了一定的成效,只不过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太好的政策导向”。某高校一位每年多次参与项目申报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这些项目经费的发放与评审都与各种指标挂钩,导致一些集团在办学过程中不断地追指标,甚至盲目地追求大而综合。

  
  重要的是改革高等教育拨款机制

  “其实我们要关注的重点,不是‘985’或者‘211’项目是否停止,而是近期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政策所传递的信号——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方式将有可能改变。”某高校一位相关负责人称,至少从趋势上来看,有可能将项目制的教育经费拨款方式纳入日常教育经费。
  从过去“985”的立项和“211”集团的评估来看,前者是通过集中资源建设几所高水平的大学,提高这些入选项目高校的整体办学实力,而后者则是更侧重以学科为支持重点。不管是哪一种,项目都要定期评估、审核。问题是这些项目是否会有下一期,是谁都不知道的。
  据有关人员透露,去年以来教育主管部门在高校就经费投入方式密集听取意见,其中包括研究高等教育的学者,乃至一些大学排行榜的研究人员。况且,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精神,未来,教育部将逐渐减少专项经费拨款,以增强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从教育部刚刚公布的2014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计划入选高校(高等集团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方案来看,未来部分投资将拨款给这些中心,再由中心来根据研究的需要,统筹安排资金——这一计划也是国家重点项目,但不再像过去那样,根据项目来拨款,而是希望通过中心牵头高校和协同高校,共同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创新突破。
  更重要的是,从不久前刚刚出台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一市两校”综合改革方案中可以看出,两校将试行将高校建设项目经费转为日常拨款,由两校自行统筹安排。“这是政府在高校拨款改革方面给高校放权的尝试,但是完全让高校自主决定发展和投入的方向,这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